皈依是怎么一回事?在家学佛,需不需要皈依呢

来源:网络 作者:天一整理 点击:

究竟怎样算是皈依?
很多人意识里的皈依是仅仅指对佛和佛教的皈依,然而,皈依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并非佛教所专用。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皈投;依是依靠信赖。凡是这两者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说孩子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乃至独夫依赖武力,贪夫凭靠金钱等等,都多多少少包含了皈依的成分。
因此信仰佛教,便称皈依;而信仰其他宗教,也可称为皈依。
我们在信佛学佛前,需要皈依三宝。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做到“心中有佛”便可,形式并不重要。但人是需要戒持的,而皈依就好比获得一个入学的身份,我们进到学校学习,也是需要验证身份,遵守规章的。
举个例子,学生一步步学习也是逐年升级,小学上完上中学再上大学,脑力好的可以跳级,但跳不出往上升的这个趋势。前两天新闻里的“天才少女”陈舒音,6岁读小学,7岁读初中,10岁读高中,12岁高考。她学习地迅速的也只是入门(小学)的知识,整个中学和常人无异地读了6年,说明深奥的知识道理仍需要时间去琢磨,循序渐进。
学佛更复如是,三皈依就好比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入门打好基础,之后的第二步、第三步才会走得更扎实,更顺利。
 
那皈依又有什么步骤呢?
皈依佛门首先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基础,也是之后受持一切戒的根本。《阿含经》有“于受归戒前,先须忏悔,然后方可授于三皈”,在家信徒入道,便是在受礼时,保持严肃和仪态,行至一出家人前,听取善恶的佛法,明白了正邪的区别,提升了心境,然后嘴里念道:
“我(姓名)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说三遍)
“我(姓名)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说三遍)
行恳切忏悔,心底恭敬清净,长跪合掌,随着师傅语:
“我(姓名)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尊,归依达摩离欲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
随后师傅说好,再行致谢。
 
具体的皈依流程大致如下:(不同寺院或有不同增减和顺序)
一、礼佛三拜
二、迎请师傅
三、请圣开示
四、忏悔发愿
五、诵经受皈
六、显益劝嘱
七、回向文
 
皈依的三宝是哪三宝?
三宝,是 佛、法、僧 的总称。
佛宝,指修行圆满,功德无量的人,众生虽都有佛性,但这个世界上唯有释迦牟尼尚且成佛。所以佛宝,即指释迦牟尼(佛陀)。
法宝,指为了成佛而修行的佛法佛理,现在一般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和师祖们的注解语录。相当于是教僧众修行的准则。
僧宝,指正在修行学佛的僧尼。他们互相鼓励,对修学佛法的众生加以护持和引导。
皈依后,僧宝便指导你,法宝便提供学习资料,佛宝便是撰写学习资料的权威。这三者备齐,才是完整的佛教。
 
皈依三宝的人要清楚:
第一:皈依不是食素、受戒、出家,而只是承诺终身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
第二:皈依后可以敬鬼神,敬祖先,但我们要这些不等同于皈依,敬是礼,皈依是身心投入。
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蹴而就的,“尽行寿”的意思是贯穿一生。需时时日日处于皈依之中,皈依不是信仰某一人,而是皈依佛法僧众,世间众生。
 
皈依后,以佛法规范自己,坚持信仰,从而升华个人气质,不再执于贪嗔痴,转而将负面的情绪思想化为正面的,一心向善,拜托懒怠和侥幸思想,获得平安快乐。也可进而在家受五戒、八关斋戒等,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增进修行,感染身边陷于烦恼苦闷的人。
 
 
圣严法师 :在家人皈依佛教后怎么做?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济收支的平衡。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必须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来处理:一份为饮食(家计的生活),一份为田业(营业的资本),一份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份为给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计画,来计画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的分配。
但是,经济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达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责斥收入超过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钵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馀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了对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了对于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供养三宝,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因为,一个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于信了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说过,居士是理想的菩萨道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麽救度众生呢?

来源:天一易学网(天一周易微信号:tianyisuanming),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地址:www.yuce360.com/diyizhan/foxue/2018/1014/135.html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 周易第一站公众号
  • 天一周易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