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水故事连载(8)

0

老郑看到,前面是一片大垄,垄里尽是田。看了看泉水,泉水清洌,旁边放着几块碗,几块大右头油光发亮,显然是人们常来这儿喝水,休息,老郑想了想就对先生说:“先生呀,这四周没有好水,泉水干了,到这里劳作的乡亲们渴了,可咋办呢?人家会骂咱的。这个风水咱还是不葬吧,劳烦先生找过一处。”

先生听了,有点儿不高兴,可是没往心里去——先生嘛,涵养着呢。

不久又找到了一处,先生细细看着罗盘,说话了:“食神生财,火炼秋金……就这儿吧!这个风水好,这个风水名叫雄鸡啼晓,主大富。”

老郑听了挺高兴,高兴了一会儿他问:“先生啊!这个风水葬下后,会有什么征兆吗?“

先生说:“有!转个弯不远有一座神庙,这风水葬下后,山神爷就不来了,庙也就废了。”

老郑知道山神庙,我们村和相邻几个村善男信女,村夫乡民,有事没事都是到这座庙求神请愿。因为这一带就只有这么一座庙。老郑想了想就对先生说:“先生呀,周围这几个村子全靠这山神爷护佑着,要是废了,村民们有福有祸的,可咋办呢?人家会骂咱的。这个风水咱还是一不葬吧。劳烦先生再找过一处——先生您辛苦,后头我给您多算一份资费。”

其实老郑这话也是陶心窝的话,并没有别的意思———葬一个死人,却累得地理先生找了三处风水,多算资费礼,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料先生闻言,大怒:呸!你他妈的这不是做作我吗?你以为有钱就行了?你把我当什么人了?跟着你满山跑?你当风水是什东西,随地有得捡?正正经经的风水你不要,行!我这就给你那死鬼老爹选个好去处。

先生心里毒毒地算计,脸上却无声无色。当下带着老郑径直来到一处光秃秃的小山顶上指着满地的乱石对神色惊讶的老郑说:“这个地方最好了!此乃七星拱照!大富大贵也!东家你要问葬下后有什么征兆。我告诉你,风调雨顺,一切如常,尽管放心就是了。”

老郑虽然不懂风水,可看着眼前的乱石岗子,心里不免忐忑,先生看看老郑的心思,当下道:“《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

老郑本来就只是一个庄稼人,除了对先生的学识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之外,哪里会想得到别的玄机,当下就释然了,先生又问:“东家你可满意?”老郑忙不迭地应道“满意!满意!多谢先生!”

先生一边和颜悦色地客套,一边别过头,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很快,老郑就在这乱石岗子建好阴宅,让他爹住下了。

一应事毕,老郑摆下酒席,封好礼盒,重谢了地理先生。先生告辞而去。

关于乱石岗子所谓的“七星拱照”,其实那是地理先生胡诌。原来,那山顶非但不是"七星拱照",倒是另有其名,叫做”七杀绝地”。葬者断子绝孙,鸡犬不留,乃是极凶之**。地理先生起了坏心,想要老郑家连根断送掉。

转眼过了十年。

地理先生有事路过我们村,突然惦记起老郑家。心想也该破败了吧,看看去!当下起了意念,找到了老郑家里。正巧老郑在家,招呼了进去。

咦——怪了!

怎么不但没有一丝儿破败的迹象,相反,比十年前更红火,更兴旺了?

老郑依然是老郑。看见先生上门,连称贵客。一边忙着让座上茶,一边吩附儿媳、女儿屠杀鸡鸭,要款待先生。

宾主喝茶闲话,彼此问些别来之情。老郑感激地说:“先生啊!我正要谢你哩!自从你帮我爹安顿在那好地方,我这些年来真是做啥啥顺,事事称心哪!大富大贵说不上,这日子过得就是踏实——这可都是拜先生您哪!”

其实这先生只要顺水推舟,就着这个意料之外的梯子,当初能上,眼前也就能下算了。他心里却不是这么想。他想:不会的!自己不会看错——那明明是“七杀绝地”没错,怎么会这样呢?不行,我得弄明白。

老郑那几句真心实意的话,听在先生的耳朵里,全变成刺了。

吃过晚饭,先生跟老郑说:“要找一个老朋友,晚上不回来住了,就告辞出门。

先生看看没人注意,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村,没费多大折腾就来到了老郑他爹郑老大爷坟前——原先那个光秃秃的乱石山顶,找个地方伏下来,盯着那坟,一动也不动。

——一定有名堂!

所以先生今天就是要看看,究竟是什么名堂。

这乱石岗顶是当年先生带着老郑找来的,这坟是当年先生亲自指点着建的……眼前的一切,还是和十年前一模一样。

先生戌时上山,伏到亥时将尽,眼前什么动静也没有。先生寻思:子丑寅卯,子属水,可这儿燥得露水都打不湿,不会是子时;寅卯属木,可这儿连根草都不会长,也不会是寅卯时;丑属土,又为金墓库,看来如果有名堂,那就一定是在丑时。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夜,蓝黑的天空缀满了星星,满天星斗,星光灿烂。

子时过,交丑时。

果然不出先生所料,名堂来了!有动静了——

在一阵低沉的轧轧声中,老郑他爹郑老大爷的坟慢慢地裂开了,露出了里面的棺材。

天上的北斗星吐出七根细细长长亮亮晶晶的银丝,飘飘荡荡垂下来,勾住坟墓里的棺材,颤颤惊惊地慢慢离地面起,慢慢升高、升高,然后就悬在半空中。一阵风吹过,棺材摇摇摆摆,像马上要摔下来一样。
天哪!竟然有这种事!

丑时将过,棺材又颤颤惊惊地降下来,落回到坟墓里,七根银丝松开了棺材,飘飘荡荡收回天上,坟墓又在一阵低沉的轧轧电声中缓缓合上。

先生张大嘴,口水流到了地上——他傻眼了。完了,他使劲揉了揉眼睛,一切还是原样。眼前,坟还是坟,乱石岗还是乱石岗;天上,北斗七星还是北斗七星。
似乎天地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般。

神了!

地理先生看了一辈子的风水,这事甭说亲眼看见,就是听说,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如果先生开了这眼界,聪明一点,回头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就走路,那也还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惜先生已经有了心魔,在魔道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了。

“他妈的!老子要破掉你!”

先生要逆天行道。

第二天,先生仍留在老郑家,享受着老郑热情的款待。晚饭后,先生向老郑借了一把修剪茶树用的锋利无比的大钢剪,说是朋友要用就告辞了。

先生和前一天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村,带着那把大钢剪,轻车熟路地来到了老郑他爹郑老大爷坟前,埋伏了下来。
先生不死心,对准另外两根丝,喀嚓!喀嚓!

还是一样——银丝没剪断,多了两个银疙瘩。

“快请住手!快请住手——”

头顶传来焦急的声音。先生停下剪刀,抬头一看,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原来是太白金星,眼看着先生连剪三剪,老头子沉不住气,不顾一切地现身了。

“啊呀你这个先生呀,也太向着你东家了。这块‘七星拱照’本来就是风水宝地,已经够旺的了,你还嫌不够!你知道吗,被你这么一剪,这一个银疙瘩就要出一名宰相,三个银疙瘩哪……唉!”老头子一边颤巍巍地说,一边忍不住连连摇头,满腔吝惜,舍不得的神气。

地理先生听了,大失所望兼而气恨交集。当下急怒攻心,眼前升腾起一团红雾。

这一团红雾再也消散不去,先生的眼睛就这么瞎了。

看风水的坏了“招子”就成了废人。

据说那个坏心眼的地理先生瞎了以后,先生是沦为乞丐,不久不慎落水,淹死了。

老郑家则依旧红火,继续兴旺……


明代萬曆年間資政大夫工部尚書郭朝賓林墓,坐落在汶上縣城東北35華裡的白石鄉郭林村境內。凡去過尚書林的人,無不稱贊林墳確實不愧為一塊風水寶地。林的建設工程艱巨,耗資龐大,建築巨集偉,做工精細,堪稱一絕。可說是別具風格,獨具特色。尚書林自建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中都大地上,流傳著優美動聽的故事。

據說,郭尚書1577年告老還鄉後,住在縣城東門裡路北郭尚書府。有一天同朝為官的好友,當時的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於慎行奉旨去南方視察,路經汶上,前來探望。在談話中,兩人說到百年後之事,於尚書建議郭尚書選擇一處風水寶地作為百年之後的墓地,並推薦一位很有名望的風水先生前來看風水。郭尚書同意了於尚書的建議,並托他辦理。

於慎行到達南方,說明此事,老風水先生欣然同意,擇吉日前往。準備起程這天,一隻鳳凰在風水先生的宅院周圍盤旋飛翔。老風水先生及隨員一行,開始起程前往汶上。誰知這隻鳳凰卻在前面帶路,他們行走得快,鳳凰飛得就快,他們行走得慢,鳳凰飛得也慢。夜間住宿鳳凰就在所住房頂棲息,從不落地。風水先生這才明白這是一隻神鳳,隨命隨從人員緊跟鳳凰。就這樣一行人等晝行夜宿,不一日來到汶上境內,路遇一****生長茂盛的柏樹林。誰知鳳凰卻圍繞柏樹林盤旋三圈隨即向西繼續飛行。到達城東門後,在一棟樓房的頂端站立。風水先生讓隨人問及此府第是何人所住,回答是郭尚書府。風水先生喜出望外,就在此時郭尚書親自迎出門外,寒暄之後迎入府內,設宴款待,待為上賓。敘談之中,說及鳳凰在城東約五里許,遇有一****柏樹林是何人家之林地。郭尚書答曰:“此乃我郭氏祖林也。”老風水先生恍然大悟口中自語道:“真乃仙鳳也。”隨即隨鳳凰前往,郭尚書親自陪同。時值正午,一行人等來到曇山以北約3華裡的地方,鳳凰突然在此盤旋數周,隨即降落,等眾人趕到後,鳳凰卻不見了。老風水先生隨即命人將鳳凰降落的地方做好標記。他說:“此乃仙鳳,它決不落無名之地,此地就是塊風水寶地。我一生為人看風水甚多,像這種情況乃屬首次,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這事真神也。”回到尚書府,郭尚書命人將這地方買下。又將自己兒孫叫來,命他們磕頭拜見風水先生,並要求他們精心照顧。在郭尚書的再三輓留下,老風水先生從此之後一直在郭尚書兒孫的精心照顧下安度晚年。去世後,尊其所囑,葬於鳳凰山南面平坦而向陽處。

萬曆十三年六月十一日(1585年)郭尚書因病去世。萬曆皇帝命令為郭尚書建造高規格的林墓,並命於尚書親自督建。萬曆十四年(1586年)於慎行奉命視察尚書林建設情況,他從林的前方向後觀看:尚書林門前一對華表像擎天立柱聳立兩旁;一對雄獅對視而立;刻有“劾建”二字的林門牌坊橫跨於林的前方;馬羊及其他吉祥物石刻群活龍活現;文官武將樹立兩旁;二道牌坊立於石刻群的後方,上刻有萬曆皇帝諭祭文和諭祭供品的兩龜跌透龍碑更加為尚書林增加了光彩;南北寬7米,東西長約15米的大過廳建在林的正中;尚書墳墓座中而建,上刻有“明資政大夫工部尚書郭公黃涯之墓”的墓碑立於墓前。於慎行看後連聲說“好!好!好!郭尚書林東有鳳凰山,西有九頂蓮花山,兩山好比是鳳凰的雙翼,鳳凰頭正位於林的前方,而玉山就是鳳凰尾。尚書林正建在鳳凰的脊背上,遠遠望去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說它是一塊風水寶地一點也不為過。郭尚書頭枕玉山,腳蹬曇山,這風水太好了!”並親自揮毫潑墨為郭尚書撰寫墓誌銘,東山也因此更名為鳳凰山,林後則為玉山。村內郭姓因都是郭尚書後裔,村莊也因此得名。自尚書之後,其後代又有三名五品官,其中兩名被封為大夫。正如林前華表詩曰:水繞山環鐘靈秀之氣則千年不竭,龍蟠虎踞澎湃騰之區而萬載長安。


泰山东麓,莱芜境内,在万福山脉的西部,突起一座小山头。南北走向,长约二公里。山峰绵延起伏,其型酷似蛟龙。故名龙山。汶水支流之一的孝义河就发源于此山。

明朝洪武年间,山东发生瘟疫,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控制疫情。十人中有八九人死于瘟疫,很多地方成了无人区。土地大面积荒芜。鉴于这种情况,明朝政府决定从山西洪洞、冀洲的枣强移民,到山东开发荒地,恢复生产。

一伙移民经过千辛万苦,来到莱芜,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就在此地定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眼见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却不料天不作美,几场暴雨下来。孝义河水暴涨,冲垮了河堤,淹没了农田,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只有望水兴叹。这时,有一个南方的风水先生路经此地,就出了个主意,说洪水泛滥是龙山的蛟龙在作怪,只有困住蛟龙,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就把周围的四个村子改名为东、西、南、马四龙固,以此固住蛟龙。

却说孝义河下游,有一座小山。因山上有一座元代宝塔,故名塔子岭。在岭北崖石壁之下,有一块形状酷似老虎的巨石,尾东首西,却回头面向东北,窥视着龙山方向的蛟龙,当地人都叫它回头石虎。石虎的右腿伸至孝义河内,挡住北来河水,不让南流。只逼得河水绕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奔向大汶口。

虽然有了四个龙固,也没有固住蛟龙。每逢雨汛季节,蛟龙发威,乌云遮天,雷电交织,风雨大作,水天沦为一体

洪水暴涨,欲将石虎淹死。石虎不甘心失败,奋起抵抗,惹得龙颜大怒,腾空下击。石虎呼啸突起,拼死迎战。这一场龙虎之斗,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此时雨如倾盆,水似翻江。洪水逆流,高低落差达几十米。河堤决口,墙倒屋塌。田禾被水淹沙压,人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石虎水患,危害了人民,激怒了苍天,据文献记载,明朝天启五年,即1619年正午,天降大雨,空中一声炸雷,惊天动地。石虎应声到入河中,顺流而下。从此结束了龙虎争斗,没有了决口水患。

一九五八年,莱芜县政府抽调三千多名民工,在孝义河上游修建水库。在库底加深时,挖到一股泉水。一时喷涌飞溅,如龙口吐水,不几时,水库便满,不落不溢。所以也叫龙口水库

现在,没有了水患,人民安居乐业。水库成了旅游区,周围的四个村也把龙固改为龙崮。以示对苍天和政府的感谢!


有关风水命理的传说故事

传说,南海县有一乡民,神机妙算,能预知祸福,人称徐半仙。有关他的传说遍及南海一带。

有一年,外地请了一班有本事的泥水匠、木匠,动工兴建大宗祠。

宗祠刚建了一半,一天,工头前来巡视,忽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光着身子,正撮土为墙,用树枝作梁,中规中矩地玩着建屋游戏。

工头有些奇怪,问道:“小阿弟,是谁教你的?”

那小孩头也不抬地说:“这小把戏比喝碗水还容易,怎用人教?”接着站起来,指着工地说:“这宗祠,正座建得好,可大门的式样、照壁的大小,你们还算不出,是么?”

工头听了大吃一惊,暗想:“这小孩不简单,连我心中所想他都能知道。”

隔天,工头找来乡绅说:“不是我想半途告退,实是我的本领比不上贵乡贤人。大宗祠后座完工后,其余工程贵乡贤人自建。”

乡绅以为得罪了他,忙陪笑脸道:“师傅,哪有什么贤人呢?”

工头便把经过说了,那小孩就是后来的徐半仙。

果然过了十年后,徐半仙续建了剩下的工程。

整座大宗祠全部建成后,徐半仙对乡人说:“我在正厅大梁藏有三个锦囊,到危险的时候便自行掉落,你们可依囊行事。”

乡人半信半疑,当作奇闻流传开来。后来与邻乡械斗,全乡老少被困在大宗祠内,正在危急间,忽然大梁上掉下一个大锦囊。

众人忙拆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夜半推后墙。”

大家依囊行事,到了半夜众人合力推墙,轻轻一推,竟在后墙推出两道门来。

原来,石门框是事先砌在墙底的,里面用粗糠塞满后,外面铺一层灰。

于是,众人悄悄逃出,这门外是一片荒埔,荆棘密布,故无岗哨,乡人全部安全脱险。

至今,徐氏宗祠后墙的两个石门框仍在。

徐半仙有几个兄弟。

那年他母亲去世,按习俗停柩一百天,叫做“企厅”。兄弟们三番五次催他先择风水,他总不当一回事,反随口道:“勿急,慢慢来,时到花自开!”

到了第一百天傍晚,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半仙对兄弟说:“要得好风水,就扛上棺材跟我走!”兄弟们见他疯疯癫癫,不禁半信半疑,但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只好依言而行。

棺柩一出乡,雨下得更大,遍地泥泞,行走十分困难。兄弟们扛着棺材边走边怨,他一个人摇摇摆摆,不慢不紧说:“嫌路难走,就把棺材放在这里!”

兄弟们一看,哪里有放棺材之地,这路面少说有三尺水。兄弟们个个骂他疯癫。

他说:“要葬就停下,不葬便扛回。”言罢,头也不回自顾回家。

兄弟们暗暗叫苦,只得将棺材扛回乡边草寮暂放。

兄弟回家,见他正睡大觉,气得一把将他揪起来。他嘻嘻道:“我选了一块鲤鱼地,时机难逢,刚才大风大雨,那里鲤鱼翻身,现已成鲤鱼窟,还敢来怪我!”

隔天,兄弟们到了昨夜那地方一看,果然那丘田成了一个大坑。

兄弟们怨他事先不讲清楚。他说:“天机不可泄漏,各人自有各人福,算了罢!”

至今,那里有“鲤鱼窟”和“鲤鱼翻身”的地名。

徐半仙死前,叫来子孙嘱咐:“我即将升天,肉身不用葬了,只葬衣冠。今天你们须当面回答一次,福气厚薄就看你们了。”言罢问道:“子孙们要三年看竖一次旗杆,还是要天天看竖旗杆?”

大家都晓得,考上举人或当官,才能在祠堂前竖旗杆,便异口同声道:“当然是天天竖旗杆哩。”

半仙点头,便一一吩咐后事。隔天,人便不见了。

子孙们按照吩咐,把他的衣冠冢建好,恰好有位风水先生路过,看了墓志后问:“这风水地是谁选的?”

徐半仙的子孙便把内情告知。

先生叹息:“以贪致贫,朝廷三年一试,哪有天天封官,这风水只能出渔民了。”

子孙忙问其故,先生指着出海的渔船船桅说:“这岂不是天天看见竖旗杆吗?”

虱母仙怎样从人而变成仙,民间有许多传奇性的传说。
虱母仙,原是一道人,名叫邹普胜,善卜天机,精通玄学。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
元末,蒙古族的野蛮统治已不得人心,也即天运已尽。各处农民纷纷起义、造反。道人邹普胜也下山参加了南方红巾军陈友谅的队伍,当上了军师,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互相争夺天下。
两军相争,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划策,打了九十九次胜仗,但最后一次,陈友谅却战败中箭身亡。这个战役就是1363年4月至7月的历时85天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做了皇帝,建了大明王朝。当时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极力推荐邹普胜,召请他来共治天下。
但邹普胜自友谅兵败之后,惭愧得无地自容,就隐姓埋名,取野鹤闲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以其青年时期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技术谋生。
明洪武年间,何野云从北向南流落到了潮汕——主要是潮阳,为人营造祖坟,建筑乡里,成为名噪一时的地师。
何野云在潮阳筑仙城,建寨门,凿泉取水;可见其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数术、建筑的道家,他在三门城建了一个乡里叫仙城,在贵屿风港建的“欹寨门”,自明至今历六百多年,不管台风、暴雨、洪水、地震,这个寨门一直屹立着。棉城陈厝沟古的“欹门闾”和四魁大厅也是何野云根据地形地势的特殊建筑设计,照道家术数排列,有利采光、纳气。他在河浦迭石山下所凿的泉眼,救活即将枯死的禾苗,被称为仙泉。
何野云在民间为人营造墓葬,或对一些风水墓地,题联相赠,如其对潮阳郑氏神山三世祖在南山金七姑的回龙顾祖的墓地,就题联“龙虎伏降常不老,子孙拜扫永无疆”的联句,郑氏后代,总是津津乐道说其地“籍非其地为南山之领袖,何以见赏于神仙乃尔乎!”
何野云虽然技术高超,在民间做了许多好事,但因其性格怪异,巧师傅不随主人意。所以问津的人不多,弄得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浪迹江湖,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古愁,……国破山河在……”等词句,穷困潦倒地在各处流浪。
何野云本领高强,又形骸放荡,所以在民间生出许多传说。
据传,何野云一日在山野中漫游,骤然乌云密布,雷声霹雳,只好闪进山边破庙避雨,又饥又渴又遭雨淋,进庙后蹲在神坛之下,思绪万千。
何野云想着,当初下山之时,师父曾嘱咐,有光者,可辅助之。他投友谅时就误把友谅理解为月亮(即光),直至朱元璋树起大明旗号,他才知“明”是日月齐辉,才是真正的光。他知道投错了主,但为时已晚,悔之莫及了。想着,想着,此时,仿佛有一仙女冉冉从天而降,何野云便将心中之事对她诉起苦衷来: “何某自幼攻天文,观得元室气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应在陈友谅身上,故投奔于他,孰料天下为朱元璋所得,陈友谅失败,何某落魄,上苍何其不公!”那仙女却回答道:“何野云,你言道差了,枉你熟习天文,陈友谅虽是紫微星君降世,你却不晓得帝王之星轮转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犬星犯紫徽星君,此番却正是天狗星得正位呢!”“啊,原来如此!”“再说,陈友谅得胜之后,只思荣华,你身为军师未能谏阻,也是失职。这哪能说是天道不公!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你难道不懂么”说着,就将仙衣一件,披于何野云身上,并说:“这一仙衣上的虱母,是为你护卫的兵士,你穿在身上,可隐变形骸,饿时可从衣上取物充饥。”何野云欢喜得不得了,睁开眼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坐起定神之后,果然身上有一破衣,衣上虱子争跃,伸手一抓,却是芝麻一把,急送口中充饥,抬头一望,神坛上有“九天玄女”一位,正如梦中仙女模样。
从此,何野云披上仙衣,外人见衣上虱母乱跳,便称何野云为虱母仙。
虱母仙披着仙衣,继续他那“野鹤”、“云水”的漫游生涯,一日寄居于贵屿凤港村卢家,卢家的女主人见其道袍脏臭,又长满虱子,当其脱下睡觉时,就烧了一锅开水替他浸洗,当开水一冲下,虱母仙在睡床上突然跃起,大声呼叫:“我命休矣!”
虱母仙逝后,被天上玉皇上帝封为水神,管理潮汕江河。他定下一规例,凡过往船只,不得运载不义之财,所以,豪绅剥夺农民的米船,一到榕江的双溪嘴,都被虱母仙令神龟将其翻沉,并将米储存于关埠石井岩三峰古寺,故民间有“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的故事。虱母仙,就是这样从人而成仙,潮阳的仙坡乡东陇尾群众最先为其建三山水峙古庙。以后潮安、揭阳、普宁各县也建有陇尾老爷宫。随着潮汕人出洋谋生,虱母仙也跟着出洋,在东南亚各地,受到华侨的供奉膜拜。至今,在贵屿镇的凤港村,还保留着虱母仙的坟墓,其墓碑犹存。


金鸡啄白米

而在其家乡娄底市双峰县,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曾国藩之所以发家,全靠着他的曾祖竞希公的坟地的风水。据风水师的说法,曾竞希的墓地的地形为“金鸡啄白米”,有灵气,是块风水宝地。

曾竞希的坟场像一只鸡,坟葬在鸡头上。坟后面是一狭长的山地,似鸡的脖子。狭长的山地的背后,又是一长圆形的山丘,像鸡身;长圆形山丘的两边,有两片扇形山地,恰如鸡翅。鸡头前面是一条叫“犁头咀”的小河。河边有一片良田,据说,在曾竞希葬后第二年的春天,连下了三天大雨,荷叶镇山洪暴发,金鸡头前面良田里的禾苗全部被冲走,剩下一片白茫茫的沙子地,恰似白米。

据说曾有风水师告诉曾家说,这是曾竞希“金鸡啄白米”坟地的显灵,曾家必将大富大贵,但必须保护好这片宝地。于是,曾家就买下了这块沙洲,并不再耕种它。

按照村民的说法:因为“金鸡啄白米”坟地有灵,所以他的后代文运、官运发达。曾竞希的孙子,曾氏69代孙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在43岁的时候,参加了第17次“小考”之后,总算是破天荒,成为“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从此以后,50年时间内,先后产生了曾国藩、曾广钧两进士,举人、优贡、秀才更是多达20多人。

这不光是民间的传说,也被许多小说家写成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其中就有这段传说。

随着“曾国藩热”的升温,这个原本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成为最吸引人的话题。全国各地来研究曾氏风水的人络绎不绝,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朱天赋说:“不光是大家嘴巴说,我经常看见有人拿着罗盘到处走,肯定是研究风水啦!”

外来者不只是一味的转述,这段故事在口耳相传中演绎得更加传奇。一位外来者在参观过之后写道:“曾竞希‘金鸡啄白米’坟地,背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前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和良田,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有屈曲之流水环抱,符合古代理想的风水宝地的特征,即‘葬**’四灵地的‘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而也有人说,曾国藩统帅湘军打败太平军,就靠曾竞希“金鸡啄白米”的坟地的风水。据说,香港有一对富豪夫妇,来到双峰荷叶镇,看了曾氏祖坟以后说:“原打算去看洪秀全家的祖坟,看了这里以后,广东就不必去了。”

此外,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都被认为是“风水绝佳”,而且各种出版物中都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

曾氏家族分家之后,白玉堂被分给曾国华。他的孙子叫曾广奇,1957年从美国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待。除曾国藩外,从富厚堂还走出了曾纪泽、曾纪鸿、曾宝荪、曾约农等名人。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最新图文(站长微信:tianyisuanming)
最新文章(扫码加微信)
热点内容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 周易第一站公众号
  • 站长个人微信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