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金刚经》,获得不为外界干扰的神奇力量

来源:网络 作者:天一整理 点击:

——费勇《不焦虑的活法》序
 
有一位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金刚经》的理念,认为如果按照《金刚经》的理念去生活,实质上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并得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结论:如果没有经济学,这个世界照常运作;如果没有《金刚经》,这个世界也照常运作——但一定是以粗糙的、混沌的方式运作。
 
确实,对于个人而言,就算你没有读到《金刚经》,也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成败得失,或精彩或无聊,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如果你读懂《金刚经》,你也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成败得失,或精彩或无聊,日子一天天地过;不过,这个“过”里一定会有不同的旋律。

 
人生的终极秘密
 
如果你这样问:《金刚经》能够带来更多的钱财吗?能够带来好的工作吗?能够治好绝症吗?我的回答是:不能。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钱财,你可以去学习金融,去学习商业,或其他什么营生;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工作,你可以去大学获得某个专业的文凭,去学习求职的技巧;如果你想治好你的病,你可以去医院找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物。你可以运用你的专业知识,运用你的聪明获得钱财,获得好的工作;你可以借助最好的医疗条件获得最好的治疗。
 
但是,在你求取钱财的过程里,不会一帆风顺,你总会面对各种挫折各种障碍,成功之后你又要面对空虚和无聊,然后是新的欲求;你获得了很好的医疗,还是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还是要面对死亡。再多的钱财,不能买来爱情;再好的工作,不能保证你一生的平安;再好的医疗,不能治愈你的烦恼、痛苦,当死亡来临也无一样能为力。
 
《金刚经》不会告诉你怎么找工作、吃什么,但会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秘密是什么?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万物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还会告诉你: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绪?如何回到最纯净的心灵状态?如何面对突发状况生死?你为着一个世俗的目标奋斗,这没有什么问题。
 
活在世间,除非出家,总是需要金钱,需要房子,需要工作,需要车子,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努力去争取。只是你不能让你的争取变成一种苦役,不能让自己在争取的过程里成了焦虑的奴隶。活在世间,必得为谋生而劳作,但这个劳作一定不能是苦役,而是一种享受,在劳作中心生欢喜,每个当下都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不为外界干扰的神奇力量
 
在劳作中享受到生命的喜悦,这是大部分的书籍不会教给你的,大部分的书籍教给你知识,让你变得聪明,但不会教给你智慧,让你变得喜悦。聪明的人很多,智慧的人很少。聪明的格局很小,所以叫小聪明;智慧的格局很大,所以叫大智慧。聪明的人往往执著于成功,也往往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却总是在成功里迷失,最终还是在命运的迷雾里无所适从,焦虑万分。智慧的人不执著于成功,也不畏惧失败,在成败之外随心而动,拨开命运的迷雾,明白最终的去处。
如果你即将开始阅读《金刚经》,请试着把你的心空下来,把你各种习惯性的想法放在一边,以一种敞开的心态去阅读它。
在敞开的阅读里,你会慢慢领悟到,《金刚经》没有任何结论,只是一种启迪,一种指引,指引你彻底地自我解放,从一切的成见里解放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金刚经》确实没有教你如何理财、如何治病、如何在工作里有好的发展,但是,如果你诵读《金刚经》,并且践行其中的理念,哪怕只是最肤浅层面的理念,甚至你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为它的文字所吸引,你都能够获得一种不为外界干扰的平静的力量。
当这种力量充满你的日常生活,你不会害怕失败,不会害怕生病,不会担心失业,不会恐惧死亡,不会在成功里迷失,不会在得到里无聊。如果你不再焦虑,不再害怕,不再担心,不再恐惧,如果你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觉知,任何时候都具有穿透的洞察力,那么,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会用心投入,不论什么结果,你都会满心欢喜。
没有得到的时候,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时候,想要守住。得到的欲望,守住的欲望,是人类基本的欲望。想要得到,就会担心失败;想要守住,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问题:焦虑。怎样解决焦虑?《金刚经》指明了一条彻底的道路:不执著。只要对一切的对象不再执著,一切外界的对象就不会再对你构成不确定,甚至威胁,你就不会再有不安、担心、害怕,就不会再有焦虑。当你对一切的一切不执著,外在的一切不会让你焦虑,而会让你面对真相,回到自己,让你充满创造的活力。你不会再活在焦虑之中,你将活在自由和创造之中。
 
怎样降伏自己的杂念?
相比其他佛经,《金刚经》显得篇幅较短(不过一万字左右),文字简单而平实。一般佛经往往有华美的想象、神奇的隐喻、层层的排比,而《金刚经》却不过是一部很平实的问答录。
 
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很平常,大约某一天,释迦牟尼和弟子先去外面挨家挨户乞食,然后,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静静地坐着。这时,大弟子之一须菩提突然站起来向释迦牟尼提了一个问题,然后,释迦牟尼就循序渐进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又不断有相互的提问。释迦牟尼回答完须菩提的问题后,有趣的是,须菩提又重复问了一次同样的问题,然后,释迦牟尼又作了一次解答。
所以,《金刚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整部经书描写的场景,很像一出舞台剧。结构非常简单,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是释迦牟尼回答须菩提的提问,后面部分是释迦牟尼再次回答须菩提的提问。
 
须菩提到底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须菩提问的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大意是:请问世尊(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如果有向善的男子和向善的女子,发愿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彻底解脱之心,他们如何才能保持这个发心常住不退?他们应当怎样去降伏心中的妄念?
 
释迦牟尼的回答有两个重要的点:第一点是你要发心救度所有的众生,但同时你的心中并没有众生的概念;第二点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并没有布施的概念,并没有觉得你和受施者有什么不一样。
 
这两个重要的点隐含着释迦牟尼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你想要得到最彻底的解脱,你想要降伏自己的妄念,那么,你就必须升起救度众生的心。也就是说,生命最完满的圆成,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而是为了其他生命的苦难而努力。同时,你还必须有不起分别的心,只有不纠缠于自我与他人的分别,不纠缠于人与其他生命的分别,不纠缠于生命存在时间的分别,不被那些形色所迷惑、所束缚;那么,你才能得到解脱的喜悦,才能降伏自己的妄心。
 
当释迦牟尼回答完,须菩提又问了一遍同样的问题,奇怪的是释迦牟尼并没有说他重复,而是很认真地又回答了一次。释迦牟尼这次的回答重复了救度众生并且不起分别心这个意思:“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成就最高的解脱,应当这样起念:我立志救度所有的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一旦度化一切众生,心中又毫无使一切众生得以救度的念头。为什么呢?须菩提,假如菩萨执著于自我意识,执著于人的意识,执著于众生的意识,执著于生命时间的意识,那么,就不是菩萨。”
 
重复这个意思后,又增加了这么一句:“须菩提,其实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获得彻底的解脱。须菩提,我问你,当年我在燃灯佛那里,难道是得到了一个最高的成佛的方法吗?”须菩提马上回答:“世尊,您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所谓的最高的成佛的方法。”显然,须菩提的重复提问并非无聊,而是有其用意,是为了让释迦牟尼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说,第一次回答的答案是对于各种形色不要起分别心,那么,第二次的回答是其实并没有一定方法,没有一定的答案。
 
如果说,第一次的回答里,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你想获得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从一种“相”里解放出来,那么,第二次的回答里,释迦牟尼的意思是你想获得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从各种“法”里解放出来。
 
所以,阅读的层面,《金刚经》实在非常简单,从头至尾,不过是释迦牟尼和须菩提的答问,而主线不过是释迦牟尼两次回答须菩提的同一个问题:如何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释迦牟尼第一次的回答强调,你想要最终的解脱,就一定要断除“妄相”。
 
释迦牟尼第二次的回答强调,你要想最终的解脱,就一定要断除“妄念”。合起来,完整的答案就是,只有断除了“妄相”和“妄念”,才能达到最终解脱。
 
只要读懂《金刚经》,您就是在修心《金刚经》影响巨大,从出现在世间,一直到此时此刻,不断地启发着无数的心灵走向觉悟的道路,走向自在的道路。
 
六祖惠能,本来不过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往客人家里送木柴,偶然听到有人在读《金刚经》,正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一刻,这句话神奇地击中了这个目不识丁的樵夫的心,一下子让他领悟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然后,他就辞别了母亲,往北,去寻找一种灵性的生活。很多年后,这位樵夫成为一位觉者,在南华寺弘法,留下了一部《坛经》——唯一一部出自中国人的佛经,开启了禅宗生机勃勃的源流。
 
如果不去诵读《金刚经》,不去领会并践行《金刚经》所指示的道路,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学佛,修行佛法,《金刚经》是必需的功课。但对于普通人,对于那些不一定想要成佛的人,《金刚经》有什么意义呢?尝试着不去思考“空”啊、“出世间”啊这些深奥的佛学概念,只是把《金刚经》作为普通的读物,用普通人的心态去阅读,甚至只是随意翻阅一下,尝试一下,你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你一定会发现,这部名为佛教根本大法的《金刚经》,其实讲的道理并不空灵邈远,而是句句契合日常生活里的琐碎人生。
 
本文节选自《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序言和第一章,作者:费勇。
感恩作者!感恩您的阅读!

来源:天一易学网(天一周易微信号:tianyisuanming),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地址:www.yuce360.com/diyizhan/foxue/2019/0929/479.html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 周易第一站公众号
  • 天一周易个人微信号